close

巴比松畫派:是活躍於法國19世紀30-40年代的風景畫派。巴比松是位在法國巴黎南部的一個小村子,在著名的楓丹白露森林的進口處,以風景優美著稱。當時法國一些青年畫家,主張描繪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國農村風景。他們陸續來到巴比松一帶作畫,有的還定居下來,形成了畫派。他們信奉「回到自然」,熱情洋溢地傾訴對自然風景的詩意感受。

巴比松畫派米勒Millet 代表作:

  

  

  

梵谷曾說,他最喜歡的畫家一位是米勒Millet 另一位則是萊爾米特Lhermitte 。他形容萊爾米特:「他完全了解工人們剛毅不動搖的信心,而他的繪畫題材也真真切切來自於這些人的心」。

萊爾米特Lhermitte( 1844-1925),是19世紀末法國寫實主義的重要畫家,繪畫題材多以農工生活為主,他的畫在當時藝壇極富盛名。

 

  

 

他的繪畫題材多以法國農民生活為主。農舍、樹葉、草地、溪水在真實的戶外光線照射下,俐落清新,透明而真實;人們的忙中話家常,姿態生動又自然。他不在乎細節而追求畫面整體的氛圍,有著濃郁真實的田園生活氣息。1880年後,他繪製了數張大幅的作品-家鄉聖佩爾山鄉親們生活和勞作的畫作,在展覽中大獲成功。

 萊爾米特《聖佩爾山的收割》1883

「拾穗」是西方農村的傳統,自1541年起法國在法律中明文規定,收成後的農地應開放給一般民眾撿拾收割者所掉落餘留的零星作物。這項政策嘉惠了無數貧困家庭,婦女們所拾取的麥穗也成為家中收入或餐桌上的額外所得。

  

萊爾米特描繪真實的農村生活,從他畫筆下表現婦女衣著,並非傳統褐色的手織物,而是當時農村商店興起後,婦女常穿的明亮且樣式新穎的棉布衣裳,可窺見其用心。畫中並以婦女們彎背屈膝的姿態傳達勞動者的辛苦。在他的時代,法國已歷經工業及政治革命等重大變遷,鄉村被理想化為尚未受污染的最後淨土,而農工階層也在革命風潮中被視為真正民主精神的表徵,這幅畫可說是此種時代沒落的見證。

  

萊爾米特《拾穗》The Gleaners 1898。這個畫作是在米勒的《拾穗》之後41年的作品。

萊爾米特和米勒的作品在題材上均反映了關注農民生活的寫實主義情懷。但風格與背景的創作精神卻相當不同,米勒《拾穗》刻意突顯勞動階層的辛苦面貌,呈現出典型主義對人性的關懷;但萊爾米特則是以19世紀末的自然主義觀點力求客觀地呈現當時農村的一景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