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普法戰爭期間(Franco-Prussin War 1870)莫內避難倫敦,受到英國自然主義大師康斯塔伯Constable、透納Turner 作品的啟發,他開始注意天空、大氣在大自然的光照中呈現的複雜色彩。

馬蒂斯說,透納是傳統畫派與印象主義之間的橋樑。事實上,我們可以得知他的水彩畫與莫內的畫作在色彩的構成方面,有著極為親密的關係。

  

日後,他無論畫倫敦的霧,荷蘭的風光景致都試著描繪出光影的層次感。(上- 倫敦西敏寺The Thames at Westminster 在大霧光線變幻中的效果和輪廓;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風車、贊丹Zaan的運河 -下)。

  

 1871年冬,莫內搬遷至塞納河畔風景宜人的阿讓特伊(Argenteuil)小鎮,這是他一生最幸福也最具創作力的一段時光。莫內以自家花園和附近原野、河堤等主題完成了一系列的畫作(1871~1876年之間)。

   

沿著塞納河邊捕捉大自然的瞬間狀態,莫內利用細小筆觸,明暗對比的技巧,掌握了陽光下色彩的閃耀,與大氣微妙的震動。塞納河的天光水色,阿讓特伊小鎮的田園景物,水上風帆,甚至晨昏四季,在莫內的筆下呈現了最和諧自然的視覺動感。

 

  

阿讓特伊是新發展的土地,又是都市人假日休閒的好去處,在這裡,莫內將人物和土地融為一體,描繪出一種和諧的氛圍。  

    

左上圖,1876年的《蒙梭公園》- 著重在一望無際的綠草坪與盛放的粉白櫻花樹。公園的草木並不清晰反而是一片朦朧,這是因為莫內注重色彩變化,他只要呈現陽光的炫耀感,並不在意「形」的描繪。

左下,《日落的海景》1875,沿著塞納河前行,依稀可見後方的城堡與紫色輪廓的教堂尖塔,前景以斷斷續續的暗綠色粗斜線條,象徵蘆葦與矮樹,至於遠方的天空,畫家則以深淺不同的橙黃色與淺粉紅色,刻畫黃昏時分動人的景致,讓美的印記深深烙下。

  

   

拿破崙三世期間開始規劃都市現代化,巴黎被塑造成為世界性的都會。而塞納河畔,也經歷了以摧毀自然為代價的工業化過程。 莫內畫中的兩座橋,正是這個過程的紀錄。跨越塞納河的鐵軌橋,可以視為從農業逐漸邁向工業現代化的自然發展。

木橋,是傳統社會的產物,供人與馬車行走。最後成了可供火車通行的鐵橋 -「亞爾嘉杜之橋」Argenteuil 又譯為「阿讓特伊之橋」或「阿戎堆之橋」。

 

  

《亞爾嘉杜之橋》(下圖)畫的旨趣不在橋樑,而是選擇水面作為展示光線變化的舞台。畫家把橋移至右側不占主位,又在前景安排幾艘桅杆直立的帆船,與結構端正的橋樑相互呼應,構圖嚴謹而有序。

藉著晴空浮雲,樹林房屋,橋樑船隻投影於河面,藍色主調配上波光粼粼的河水,斑斕的閃爍波光使畫作散發出獨特的魅力。這是一幅刻意表現外光的印象主義作品。

* 畫作在紐約佳士得拍賣逾4100萬美元,約台幣12億5千萬元賣出。

  

他為了接近自然,捕捉印象,甚至在小舟寫生,描繪水波蕩漾,山林夕照的瞬間美感。

《船上的畫室》(The Boat Studio 1876)這幅畫是莫內詮釋自己沉浸在水中世界裡的最佳寫照。他用快速的筆觸捕捉稍縱即逝的光。畫著天空朵朵白雲,畫筆隨意即興的掃過,筆觸自由活潑,倒影在水波中的天光也一樣跳躍流動,盪漾著港灣中的船隻。  

《阿讓特伊流域的孤舟》(Argenteuil Basin with a Single Sailboat) 這幅畫2012年6月在愛爾蘭美術館展覽期間,被一名粗魯男子一拳打破,頓時保存了140年價值750萬英鎊(約台幣3億7943萬元)的畫作,瞬間成為廢紙。事後男子遭到判刑,這幅畫經過很長的時間才完全修復。

     

《阿讓特伊河邊》畫作賣不出去,生活困窘,莫內決定離開小鎮前往巴黎碰碰運氣。離開前他畫了最後一幅《阿讓特伊河邊》。

藝評家認為,這幅作品隱含了畫家對眼前生活的惶恐與不安。黃昏時分,眼前冒著濃煙的工廠密布,劃破了農村小鎮原本的寧靜美好。這幅作品畫面右下角有一條細長的枝幹,彷彿暗示他將與此地從此分割,往昔美好的生活將不復再。

帶著對未來的恐懼困惑,他展開了人生另一階段,那時他已接近40歲。於此同時,他的畫作在不知不覺間已漸趨成熟,進入了他的藝術生涯的不惑之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