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3年首座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布拉格】  

 

★  捷克布拉格 Praha/Prague

布拉格早在5世紀時,就有了城市的雛形,當時歐洲人慣稱此地為波希米亞 (Bohemia),居民統稱為波希米亞人 (Bohemain)。在歷史上,波希米亞主要指中歐這塊土地,幾乎佔據了今日捷克2 / 3的土地,因此看到波希米亞這四個字就讓人引發出可歌可泣或夢幻浪漫的情懷。鐵血宰相俾斯麥曾說:「誰掌握波希米亞,就掌握了全歐洲」道盡了波希米亞在歐洲地理上的神聖位置。

幾世紀以來,波希米亞國王、捷克新教組織、羅馬天主教勢力及來自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不斷在這裡投注心血,將布拉格打造成歐洲耀眼的都市,其中功勞最大的要算是十四世紀波希米亞國王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查理四世,他大興土木建設聖維塔教堂、查理大橋、舊城市政廳、提恩教堂等,高聳入雲的哥德式尖塔、巴洛克式建築讓布拉格有了「百塔之都」的美譽。

今日的布拉格以美麗的風光、優雅的建築吸引眾人目光,特別是在高消費的歐洲,布拉格比起巴黎、倫敦、米蘭等歐洲其他首都不但毫不遜色,相形之下消費來得更為輕鬆,也因此成為遊客的最愛。

  

  

◎ 命運多舛的反骨城市 - 布拉格

“反骨” 是面向學裡形容一個人叛逆、不易屈服、力抗現狀。翻開布拉格歷史,會發現這真是一座反骨的城市,他一路走來,始終不停地對抗外來的統治者,史書上血跡斑斑。

慘烈的抗爭上溯1417年,主張改革腐敗教會的胡斯戰爭,這場大規模的捷克農民戰爭雖然最後被鎮壓了,布拉格對於教會特權與哈布斯堡王朝高壓統治沒有屈服。1618年,布拉格貴族把「上國」派來的兩位使者從城堡窗戶扔出去,引爆重創歐洲的「三十年戰爭」;最後布拉格再度被強大軍力弭平,戰火蹂躪後的布拉格,人口從6萬遽降到2萬4千人。

隨著哈布斯堡王朝的瓦解,布拉格引領捷克人民爭取主權獨立,第二次大戰後,共產黨控制下的布拉格曾有短暫的自由氣息,一時之間百家爭鳴,這段時間被稱為「布拉格之春」,卻快速地於1968年華沙40萬大軍壓境而終止。1989年11月17日,布拉格民眾以紀念50年前遭納粹處決的9名學生為名,舉行大規模遊行,並在文學家哈維爾率領之下,讓共產政權和平、非暴力的結束,史稱「絲絨革命」。

經歷諸多苦難的布拉格,再美麗,總也帶著悲傷的色彩;我猜想,這也是布拉格魅力之所在,端莊而悲壯!(參閱「華麗的回眸」)

  

 

✺ 經典電影的背景

電影《不可能的任務》第一集中,IMF情報局伊森(湯姆克魯斯)與一群隊員,在捷克布拉格出任務,精彩情節均以經典景點為背景,令人難忘。Mission: Impossible (1996) 上映後,引發全球一股布拉格熱,來自四面八方絡繹不絕的遊客不斷湧入。從此開啟了布拉格在鐵幕倒下後,一躍成為歐洲遊客到訪數前幾名的城市。 

 


 ◆ 文章目錄:㊀ 捷克布拉格《舊城區》 (Staré Město) ㊁ 布拉格《猶太區》(Josefov) ㊂ 布拉格《小城區》(Malá Strana) 查理大橋的雕像群 ㊃ 布拉格《城堡區》(Pražský hrad) ㊄ 電影中的捷克之美:「布拉格是世界級電影之都」 ㊅ 逛街行程「布拉格輕軌體驗」及城區漫步購物 ㊆ 結語

~~~~~~~~~~~~~~~~~~~~~~~~~~~~~~~~~~~

㊀ 捷克布拉格舊城區

市民會館→火藥塔→提恩教堂→老城廣場→舊市政廳與天文鐘→聖尼古拉斯教堂→哈維爾市集→查理大橋 

1. 市民會館 Obecní dům (市政廳)

市民會館所在地,1383-1485年間曾經是皇室宮廷所在。在歷經火災及荒廢後,直到1912年,經過建築設計競賽,興建了現在這座市民會館,細緻的新藝術風格,唯美的裝飾可稱為經典之作。

1918年10月28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此宣布獨立,也讓市民會館因此聲名大噪。 

 

新藝術風格:1890年代這種以自然花草圖騰、女人面孔圖像裝飾在建築物立面,或是彎曲的鑄鐵做成的柵欄,通稱「新藝術」。(在德國、奧地利稱為 “分離派或青春派”),在法國稱為新藝術 (Art Nouveau)。而布拉格的慕夏即是名聞遐邇的新藝術大師。 

 

市民會館是布拉格20世紀後新藝術建築的最佳代表,大門正上方的馬賽克壁畫是史畢勒的作品,名為「向布拉格致敬」象徵捷克人的苦難與重生;而正門門廊上的陽台附屬於市長廳 (Lord Mayor’s Salon),其室內裝潢中央斯美塔納表演廳 (Smetana hall) 都是捷克最著名藝術家慕夏 (Mucha) 的傑作,這裡也成為慕夏朝聖之旅的重要據點。 ↓

 

市政廳總部,內部開放觀光客參觀也附有導覽 (需額外付費)。會館兼作音樂廳和展覽空間,另有咖啡館、高檔餐廳及地下室的傳統餐廳、酒吧 (地下室的烤豬排美味餐食價位平易近人)。其華麗的內部裝飾和歷史意義,使其成為建築和文化愛好者的必遊之地。 

附註:台灣經常舉辦慕夏藝術作品展,介紹這位「以鮮花擁抱女性!捷克藝術大師慕夏迷人的裝飾主義藝術風格」 ↓

❖ 阿爾豐斯・慕夏 (Alfons MiChat) 

捷克最具代表性的國寶藝術家──阿爾豐斯‧慕夏,擅長運用優美線條結合典雅花卉植物,勾勒出女性的動人姿態,更曾被紐約時報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裝飾藝術家」。

 

2.  舊城區火藥塔 (Powder Gate Tower,新哥德式建築),火藥塔位於市民廣場隔壁 

 

火藥塔是被稱為「百塔之都」的布拉格的重要地標之一!火藥塔是11世紀興建舊城時所建的13座城門之一,當時為防衛和存放軍火之用,其華美的雕飾,足見其不容忽視的藝術價值。直到1836年為止,歷代君主都要通過這座城門,前往聖維特主教座堂登基加冕。

現在的火藥塔是一座博物館,用來展出中古繪畫作品、天文學和煉金術的相關文物,登上塔頂 (購票爬186階) 便能將布拉格舊城區迷人風光盡收眼底! 

布拉格舊城廣場 (Prague Old Town Square,照片取自布拉格市旅遊局)  

3. 布拉格舊城廣場 (Prague Old Town Square),又名老城廣場

舊城廣場位於伏爾塔瓦河右岸,存在至今已經有900年了,中間是胡斯紀念碑,東邊有提恩教堂,西北面是聖尼古拉教堂,西區則是老城市政廳。許多布拉格知名景點,商家、餐廳、咖啡廳等也都集中在這一帶,可以說是整個布拉格的精華。

光是在布拉格一個城市,你就可以遍賞從10世紀至20世紀這千年歐洲建築的演變,包括從仿羅馬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可、洛可可、新古典主義到新藝術風格等,與周圍各種粉色系房屋相互輝映,難怪世人都齊聲讚美布拉格為「露天的歐洲建築博物館」。

蔡依林有首歌 “布拉格廣場”,「在許願池投下了希望」,歌詞唱的就是布拉格舊城廣場。不過,老城廣場只有胡斯紀念碑,並沒有許願池。

  

 

 ◆  27個鵝卵石十字架

歷史上的布拉格舊城廣場人潮熱絡、時常舉辦慶典或市集。但是這裡也發生了幾場悲劇事件。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621年,27位捷克的新教領袖在此被處死。為了追憶記錄這段歷史,布拉格市政廳前標有27個白色十字,也是當時悲劇發生的地點。

附註:哈布斯堡皇帝統治波希米亞,對新教徒展開血腥報復,反抗行動的主要參加者都遭到逮捕、監禁,沒收所有指控參加反叛行動人的財產。1621年6月21日, 27名波希米亞和日耳曼的反抗行動領導人在布拉格舊城廣場上被處決,他們之中3名是貴族成員,7名騎士和17名市民。

當時他們的首級被高高懸掛在城牆四週,長達11年之久,警告意味十足,直到1632年 (三十年戰爭期間) 薩克森人攻占布拉格的時候,才被取下予以盛葬。相傳每年這一天在梟首的時刻,往往會在當時行刑的地方見著這些無頭冤魂遊蕩。今天舊城廣場上的27個鵝卵石十字架,就是紀念他們的。↓

  

 

 ◆ 胡斯銅像

廣場中央豎立著15世紀宗教改革家胡斯 (Jan Hus) 的青銅雕像,他是宗教改革的先驅,反對教皇的贖罪券。胡斯出身於波希米亞貧窮農家,憑著豐富學養及過人口才擔任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一職,虔信基督教的胡斯,因為不滿天主教權勢者的貪污奢華,舉辦多場演講,招攬了許多信奉者,後來的人稱他們為「胡斯派」。

胡斯派大力抨擊天主教會的奢侈腐敗,形成一股清流,改革的呼籲受到許多捷克貴族與農民的支持,但終究不容於羅馬天主教會,終於在1415年以異教徒的罪名被國王 (Sigismund) 下令焚燒而死,成為捷克人尊崇的改革烈士。這座銅像於1915年,也就是胡斯去世後500年,由捷克雕刻家斯拉夫·薩隆 (Ladis Salinas) 所鑄造。 

  

「胡斯紀念雕像」前方站立的就是揚·胡斯;後方是在《白山戰役》Battle of White Mountain 之後被迫在外流亡200年的新教徒。雕像後方有一位抱著小孩的年輕母親,代表民族的傳承與未來。底座刻有 “Pravda vitezi” 字樣,意思是「真理必勝」。

附註:「白山戰役」,1620年哈布斯堡王朝大敗波希米亞人的反叛軍之後,更加堅定了哈布斯堡王朝對波希米亞王國的控制。

 

 ◆ 廣場南側的《黑死病紀念柱》Marian column。

1650年《三十年戰爭》後,由天主教所立的《黑死病紀念柱》座上有聖母瑪利亞的雕像,因為代表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外來政權和天主教的權力,在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時曾遭推倒,直到2020年才復原重建。[紀念柱後方是「聖尼古拉斯大教堂」] ↓

 

 ◆ 舊城廣場周圍的幾座知名建築:

⓵ 【一分鐘之屋】黑白刮畫,是15世紀流行的文藝復興風格裝飾手法,稱做 Sgraffito,源自義大利文「刮擦」之意。這是1889 -1896年捷克大文豪卡夫卡一家人的住所。

如今紅瓦屋頂,灰牆上的刮畫敘述著古希臘神話和舊約聖經章節裡的故事,雖然只有單色,但明暗深淺將人物表現得栩栩如生。整個建築已被列為捷克共和國文化古跡。距離老城廣場只有一分鐘路程,因而得名。 ↓

附註:◆ 法蘭茲·卡夫卡 (德語:Franz Kafka,1883—1924年),他是出生於奧匈帝國的捷克德語小說家,其作品以荒誕、怪奇、噩夢般的寫實主義而著稱,被評論家們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⓶ 舊城廣場8號 (House No.8):位在胡斯雕像旁的房舍,1882年,卡夫卡的父親赫曼卡夫卡所經營的第一家商店在此開幕。那年他剛與卡夫卡的母親結婚,一年後生下了卡夫卡。

⓷ 捷克地方發展部 (Ministry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鵝黃色的新藝術建築代表作之一,十九世紀曾是一家防災保險公司,屋頂有一個純金鋼盔,立面上方有巧妙的消防員裝飾,現在屬於政府的地方發展部辦公處。(照片如下↓) 

 

⓸ 石鐘之家 (Stone Bell House):14世紀早期哥德式作品,推測當時是皇室建築的一部分,被稱作石鐘之家,是因為建築1-2樓的角落有個石鐘。現今是布拉格市立美術館展示場所,經常舉辦當代藝術展或音樂活動。 ↓

 

⓹ 金斯基宮 (Kinsky Palace):這是華麗的洛可可式建築,原先是18世紀葛茲伯爵豪宅,後被外交官金斯基購得。因此取名「葛茲金斯基宮」。

捷克歷史上多位知名人物與金斯基宮有著淵源:如諾貝爾獎首位和平獎得主、Kinský 家族成員 Bertha von Suttner (1843-1914) 在金斯基宮內出生;捷克小說家卡夫卡曾在宮內的中學就讀。1948年2月25日,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領導人 Klement Gottwald 在陽台上發表演講,正式宣告捷克進入共產時代。1949年後金斯基宮成為布拉格國立美術館的分館之一。1992年,金斯基宮被列入國家文化古跡。(入館參觀費:280捷克克朗)  ↓

 

4. 布拉格提恩教堂 (Tyn Church),老城廣場上最古老的哥德式建築

提恩教堂因其外觀陰森神秘,酷似蠟燭台的哥德式造型,被稱為「魔鬼教堂」,是舊城廣場上最顯眼的建築。原本是羅馬式教堂,現在所看到的建築構成於1365年,以哥德式雙塔著稱,頂端裝飾著純金圓棒,總高度約80公尺,相當宏偉,不論從廣場的哪處都能輕易看到它。

15~17世紀初期提恩教堂扮演著布拉格宗教改革的重要角色,胡斯派的主要聚集場所即為此地。

 

5. 布拉格舊市政廳 (Old Town Hall) 與天文鐘  (Astronomical Clock) - 布拉格的地標建築

  

 

舊市政廳是布拉格舊城廣場上的地標建築,其中不能錯過的旅遊重點有兩個!

第一是登上高69.5公尺舊市政廳的鐘樓尖塔俯瞰周遭,將整個美麗的布拉格廣場與市區美景盡收眼底,哥德式風格的尖塔造型相當吸睛。  

  

第二是布拉格天文鐘,這座鐘樓矗立在舊城廣場老市政廳的南牆上,不僅是中世紀天文學進步的見證,也是捷克市民自豪感的展現。

 ◆ 【天文鐘 Astronomical Clock】

【天文鐘】(又稱布拉格Orloj) ,機械鐘和天文錶盤是布拉格天文鐘最古老的部分,1410年由鐘匠米庫拉什Mikuláš of Kadaň 和 揚·辛德爾 Jan Šindel 製造 (後者是查理大學的數學、天文學教授) ,這是全世界第三老的天文鐘 ,也是仍然在運作的天文鐘裡最老的一座,在2010年時才慶祝了它的600歲生日。

  

【天文鐘】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鐘面,指出時間與月亮星辰的位置,一年繞一圈;第二部分顯示月份的圓形浮雕中面;一天繞行一圈。第三部分則是精巧的機械裝置:整點時,上方兩個的小窗會打開,露出裡面耶穌的十二位門徒。  ↓

◆ 天文鐘細節 

 

❶ 象徵 “虛榮” 的人,手持一面鏡子   ❷ 象徵” “貪婪”的猶太人,左手拄拐杖,右手拿著錢袋  ➌ 最外一圈是中古時代的阿拉伯數字,這是舊式的波希米亞時間,以一天24小時計算  ➍ 第二圈是羅馬數字,顯示一般計時方式,就是以12小時計算  ➎ 鐘面上較小的圓圈,顯示該時間太陽落在哪個星座。 

 

跨過時鐘的右側  ➏ 象徵”死亡”的骷髏,它一手旋轉著沙漏,另一手拉扯著鈴繩,代表時間是有可能停止的。  ➐  象徵 “慾望” 的土耳其人,也常被認為是快樂的象徵。  ➑ 鐘塔上方的兩扇窗口在整點會打開,耶穌的12使徒會從窗口輪流出現,然後與雞鳴鐘聲齊響。↓

   

➒ 最外一圈以波希米亞農民的生活,象徵12月  ❿ 第二圈是星座名稱  𝟭𝟭. 中間為舊城的紋徽。(如下圖) ↓

 

 ◆ 布拉格天文鐘詛咒?! 

「布拉格天文鐘詛咒」源自 J.W.奧克《惡名昭彰的詛咒物》書中故事,一個關於鐘錶師傅 漢諾 (Hanuš) 的傳說:為了阻止他為其他城市建造同樣壯觀的天文鐘,議會下令以燒紅的烙鐵灼瞎鐘匠Hanuš 的雙眼。Hanuš 臨終前詛咒,鐘會停止運轉並為城市帶來不幸,他跳入運轉中的鐘內,鐘擺立時因齒輪被阻礙而停止轉動。製造者的血肉和大鐘融為一體,自此,天文鐘就如同受到詛咒,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忽然停止運行。 

 

事實與傳說的對比:

在1945年二戰期間,布拉格天文鐘遭到德軍的轟炸,造成了嚴重毀損,但這是一個歷史事件,而非詛咒的結果。戰後,天文鐘經過修復,且恢復正常運行,成為布拉格的標誌之一。

總結來說,布拉格天文鐘的詛咒是一個美麗而悲傷的傳說,雖然歷史事實顯示了不同的原因,但它仍然為這座古老的鐘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 天文鐘:是中世紀的科學奇蹟

每年的每一天,從早上九點一直到晚上九點,布拉格的遊人都能站在舊市政廳前欣賞天文鐘,看十二使徒輪流出來打招呼。這件驚人的科技結晶如今已運作了六百年,除了始終一秒不差地顯示日期與時間之外,更包含了太陽在天空的位置、月亮的圓缺、星象的循環以及基督教曆上的齋戒日。

天文鐘在每個整點都會活過來:十二使徒伴隨著其他人物:拉著一條線的骷髏、搖著頭的土耳其人、端詳鏡中自己的愛慕虛榮者以及甩著錢袋的守財奴,一起組成了引人入勝的表演。最後窗戶會關上,一隻公雞啼叫報時,鐘塔接著再敲響整點的鐘聲。 

 

~~~~~~~~~~~~~~~~~~~~~~~~~~~~~~~~~~~

6. 舊城區聖尼古拉斯教堂 (St. Nicholas Church) - 均勻對稱的巴洛克建築,屬於胡斯派的教堂。(布拉格市內有兩座聖尼古拉斯教堂,另一座在城堡區)。

 

最早的聖尼古拉斯教堂可追溯至羅馬時期,1273年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文件中,14世紀時則被改建為哥德式教堂。

在1689年法軍的攻擊之下,原本的教堂幾乎全毀,因而在1732-1737年建造了如今所見的聖尼古拉斯教堂,中央正堂加上兩邊對稱的鐘塔、蔥形的塔頂,華麗的雕刻裝飾,成為波希米亞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之作。聖尼古拉斯教堂現在屬於胡斯派教堂,在布拉格的春、秋季音樂節經常舉辦音樂會。 

 

7. 哈維爾市集 (Havel Market)

哈維爾市集是布拉格最古老的傳統市集,歷史可追溯至1232年。小而美的哈維爾市集,短短150公尺的市集有各式各樣的攤販,販賣蔬菜、水果,在地美食與紀念商品。若想感受濃厚的歐洲市集氣氛,不妨順道前往走走,相信能讓你的布拉格之旅增添一份美好的記憶。 

 

   

 

㊁ 8. 猶太區 (Josefov)

由於宗教信仰的關係,猶太人在歐洲許多國家都遭到隔離管制,捷克的猶太人也不例外,大約在10世紀就定居在布拉格的猶太人,在13世紀被迫與天主教居民分隔,強制集中居住在舊城區北邊的猶太區。 

 

⓵ 猶太市政大廳、猶太博物館

猶太市政大廳1586年建,它的洛可可外牆則是18世紀的重修工程中加上去的。大廳鐘塔上有個希伯來鐘,時鐘上的字和針用希伯來文寫成,為其特色,由於希伯來文是由右往左唸的,所以時針也是以逆時針方向轉動,非常稀奇。(如上圖)

成立於1906年的布拉格猶太博物館,是猶太區最重要的歷史和文化遺產,豐富的猶太遺跡和藝術收藏,分布在博物館所屬的六個猶太教會堂和墓地,各有不同特色。(需購聯票參觀)。

 

猶太博物館旁一排販售紀念品的小店,物品比一般商店細緻好看,也可以殺價喔!

 

猶太區紀念品販賣處 

  

下左:披頭四的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在布拉格很紅,布拉格還有一面「藍儂牆」景點。

下右:「泥人傀儡 (Golem)」的紀念品。傳說16 世紀末,有位名叫猶大‧本‧比撒列 (Judah Loew ben Bezalel) 的猶太拉比,為了保護猶太人社區,用泥土塑造了一個會動的泥人。這個泥人能聽從指令,但如果沒有妥善控制,也可能造成危險。造型樸實而獨特的泥人傀儡陳列在攤位上,是布拉格頗具代表性的文創商品。

 

⓶ 梅瑟猶太教會堂

始建於1590年,後來毀於大火, 19世紀初重新修建為哥德式設計。最主要的展覽品為各種珍貴的猶太文物,自10~18世紀末期的宗教聖器,如皇冠、盾飾、法杖、燭台、婚禮用品等文物。 

⓷ 舊猶太墓園

布拉格猶太區雖不是什麼美麗或雄偉的景點,但卻也是令人感慨萬千的地方,你能想像在小小的數千坪之地,埋葬了超過十萬人!

猶太人在歐洲似乎是非常不討好的群族,一向給人的感覺是被迫害的民族,過去幾百年來在布拉格的猶太人由於受到敵意和歧視,居住區域無法向外擴展,相對的葬身的地方更少也更小,因此在有限的區域中只好將死者一層層的相疊埋葬,幾百年來如此的層層相疊已達到了二十層,如此際遇真是令人感嘆!

 

 ◆  9.《跳舞的房子》(捷克語:Tančící dům) 

跳舞的房子座落於沃爾塔瓦河畔交通繁忙的道路上,圍繞在旁的都是莊嚴而簡約的新古典式建築,唯獨這座造型獨特且充滿曲線韻律的房子,在建築群中相擁而舞! 

 

跳舞的房子業主是荷蘭的保險公司,頂樓是法式餐廳。這幢現代建築由捷克籍克羅埃西亞建築師弗拉多·米盧尼奇 (Vlado Milunić) 和加拿大建築師法蘭克.蓋瑞 (Frank Gehry) 於1996年完成。

建築扭曲的造型,像一男一女在大街上漫舞,左邊玻璃帷幔外觀的『女舞者』舞裙飄飛般婀娜,與右側圓柱狀外觀的『男舞者』相互依偎,栩栩如生。建築完成之初,曾經引起了廣大爭議。如今,已成為布拉格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建築之一。 

 

10. 伏爾塔瓦河 (捷克語:Vltava),德方稱莫爾道河 (德語:Moldau)

伏爾塔瓦河是捷克境內最長的河流,起源自蘇馬瓦山脈,流經波希米亞平原、德國再入北海,將布拉格一分為二。流域遍布各大熱門景點遺跡和多座古橋。想要享受湖畔優美景緻,最推薦的方式就是搭乘遊船! 

著名的查理大橋即橫跨於上,河的左岸為城堡區與小區,右岸為舊城區。有舊市政廳、提恩教堂等著名景點。

中德旅行社為我們安排了包場遊船;途中包含豐富的自助餐點、迎賓酒品。在遊船中悠閒享用佳餚的同時,沉浸在悅耳的爵士樂曲中,避開了擁擠人群,從最舒適的角度,飽覽伏爾塔瓦河畔風光!  

 

我們搭乘布拉格伏爾塔瓦河 (Vltava) 遊船 (Prague Boats),欣賞週邊河景。遠處的高聳尖塔,是布拉格城堡 (Pražský hrad)  的聖維特大教堂 (Katedrála svatého Víta)。  

 

  

  

 

悠閒的欣賞美景,享受美味的自助佳餚,開心快活。 

 

 

 

  

享受咖啡、啤酒,望著窗外伏爾塔瓦河對岸的布拉格小城區 (Malá Strana)。 

 

伏爾塔瓦河是流經布拉格市區的重要河流,搭船遊覽伏爾塔瓦河風光是一項非常熱門的活動,作家卡夫卡寫給女友米蓮娜的信中曾說:「我喜歡划著我的小船沿伏爾塔瓦河逆流而上,然後仰臥在船中順流而下,欣賞不同形式的橋⋯」。

 

 

  

   

   

 

伏爾塔瓦河畔的水塔 (上、下圖)

  

 ◆ 史麥塔納博物館 (Smetana Museum) ,坐落於伏爾塔瓦河岸,就在舊城塔樓旁,由早期自來水廠改建而成。博物館屬新文藝復興建築,館內保存許多波希米亞音樂之父史麥塔納的生平遺跡,如樂譜作品、書信、照片、鋼琴等。19世紀的史麥塔納生前最喜歡這個居所,在此完成不少創作。 

 


㊂ 布拉格小城區 (Mala Strana)

11. 查理大橋 (Charles Bridge)

 

查理大橋1357年建成,座落於伏爾塔瓦河上,是聯結老城與布拉格城堡的重要通道。

查理橋是布拉格最老的一座石橋,橋本身些微的彎曲,原是一座在十世紀時建造的木橋,但在一次大火中焚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命建築師彼得·巴勒改建,兩端各有一座歌德式高塔,橋身以砂岩塊鋪設,橋邊矮牆上立著30 尊栩栩如生的歷史和名人石雕像,橋身據說當年建造時在砂裡加入蛋殼,使得這座橋異常的堅固。 

以60年時間完成這座全長516公尺,寬10公尺的石橋,在汽車可以通行的時代,橋面可容納四輛車並列行駛,目前查理橋已禁止車輛通行,兩側佇立著30座栩栩如生的聖人雕像。大橋一年四季總是充滿熱鬧非凡,絡繹不絕的遊客人聲鼎沸,街頭藝人的傳統表演、聚集的畫家與攤販也讓查理大橋更加生氣勃勃,增添更多獨特色彩。

登上橋樑,可以將布拉格的舊城區盡收眼底,白天與夜晚點燈之際,更是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情,浪漫唯美的景色如畫,令人屏息!  (美麗動人的日、夜景由建邦、柏青拍攝)。

   

 ◆ 查理大橋舊城區雕像 - 作曲家斯美塔納 (Smetana)

 

作曲家貝德日赫·斯美塔那 (Bedřich Smetana),被譽為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最著名作品是交響詩組曲:《我的祖國》、《伏爾塔瓦河》優美動人的旋律聞名於世。這座雕像位於河邊,正好彼此呼應。

伏爾塔瓦河左側的紅磚塔樓建築 - 斯美塔那博物館 (Muzeum Bedřicha Smetany) 正是為紀念這位捷克著名作曲家而建。  

 

查理大橋在二次大戰後被改為行人專用橋。遊客除了可以行走於查理大橋上,也可以登上兩端位於舊城區和小區的橋塔,欣賞綺麗風光。 

  

 

   

▧ 本篇團友與領隊介紹

我幫愛珠、金鳳拍照,金鳳特別遠從花蓮北上參加此次東歐旅遊。閒聊中她述說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年輕時嫁了高中老師的老公,以為從此高枕無憂,沒想到老公40歲時,因主動脈剝離驟然過世。留下將近5百萬的貸款,及三個年幼的子女。那時,她眼淚早已流乾,剩下的只有生存意志。她一肩扛起所有重擔,靠著開漫畫店和擺剉冰攤,養大了三個孩子。日子過得艱辛,但充滿了愛與希望。

如今,房貸還清,孩子們都成家立業。這趟旅程是送給自己的禮物,也是對失去青春的紀念。她知道,未來的路,將充滿了屬於自己的風景。

我很珍惜這次旅遊認識的新朋友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感覺收穫很多。

 

領隊馬丁在查理大橋上講述著中世紀時捷克的歷史⋯。他是一位認真充滿熱誠的領隊:我永遠不會忘記,初至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瓦第一天,有團員走失,他滿城巷弄奔跑著急的尋找⋯⋯在行程即將畫下句點的最後一天,大家臉上盡是收穫滿滿的笑容,而馬丁坐在飯店櫃檯前,幫忙仔細核對每一張退稅單,即使神情疲憊不堪,卻仍專注掃視著稅單的每個細節,「店家的單據要附上,不然不能退稅」「注意簽名的表格」⋯,嗓音已經沙啞,但語氣仍帶著溫暖與熱心。馬丁 (賴至業),是一位讓我由衷敬佩的專業領隊。

  

Walt 和媽媽在查理大橋上留下了一張幸福滿溢的照片

 

12. 舊城區橋塔 (Old Town Bridge Tower)

建於1380年,同樣出自彼得·巴勒的設計,高聳橋塔外牆上精細的雕刻,被譽為波希米亞哥德式雕刻的最高藝術傑作。過去具備防衛功能的瞭望台,如今已成為觀光客欣賞布拉格古城登高望遠的最佳地點。

 

ㄧ般觀光客,大多是從舊城區上查理大橋 

  

★ 舊城區橋塔外廣場上有一座查理四世 (Charles IV) 的雕像。

查理四世 (Charles IV 1346-1378),他擁有的頭銜包括羅馬暨日耳曼國王、捷克國王,並在1355年登基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將帝國首都設在布拉格,讓這座城市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迎來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並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都市!

從橋頭看查理大橋與布拉格城堡 Prague Castle同框的美景。  

 

橋邊柵欄上掛著各種顏色的愛情鎖

 

  

 ◆ 露天藝術市集

查理大橋除了建築本身迷人,橋上各式各樣的藝術攤販也是吸引遊客的焦點之一,有各種攝影作品、水彩畫、油畫、現場人像素描、兒童插畫⋯,布拉格的創意,在這裡展露無遺。

   

 ◆ 街頭音樂家

查理大橋上是音樂家最好的表演舞台,常常看見演奏波希米亞民族樂曲的5人組小型樂隊。 

 ◆  13. 查理橋上的雕像群

從17世紀末開始,橋上陸續豎起宗教或政治意涵的聖者,共有30座雕塑,被歐洲人稱為「歐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藝術館」。

從1965年開始,所有雕塑原作陸續有系統移至國家博物館展出,現在橋上的雕像均為 1:1 複製品。

 

❶  最古老、最受歡迎的「五星光環雕像」是1683年的「聖約翰內波穆克 (St. John Nepomuk)」(圖如上)

內波穆克是捷克共和國的一位民族聖人,祂在1393年因為宗教派系的鬥爭,被當時的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 Václav IV (溫塞斯拉斯四世Wenceslas IV,查理四世的兒子) 從布拉格查理大橋扔進伏爾塔瓦河淹死,成了布拉格抵禦洪水的主保聖人。

故事有二說:

1,聖約翰內波穆克1387年成為布拉格教區的總主教,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溫塞斯拉斯四世常用神職來做政治酬庸,有次聖約翰得知溫塞斯拉斯要推舉一個不夠資格的人擔任院長,所以他提早集合修士選出新院長,此舉觸怒了溫塞斯拉斯四世。

2. 內波穆克原是國王瓦茨拉夫四世時期的神父,1393年時祂因堅守宗教原則,拒絕透露王后喬安娜 Joanna of Bavaria 告解的內容 (國王懷疑王后外遇),國王將內波穆克焚燒後,扔進了伏爾塔瓦河。內波穆克成了第一位因告解保密的殉道者,也是反毀謗跟抵禦洪水的保護聖人。

傳奇的是,當晚有5 顆星星聚集閃爍在他沉沒之處。聖約翰在1729年被耶穌會封為聖徒,這座雕塑完成於1683年,據說觸摸聖像右下角的浮雕會帶來好運,所以這塊區域常被遊客擦得晶亮。

 

底座的浮雕描述了聖約翰殉教的故事:包括皇后喬安娜向祂告解。喬安娜據說是被國王的獵犬咬死的,所以在浮雕上才會出現狗。

另一側浮雕是內波穆克被丟下伏爾塔瓦河的場景。許多遊客迷信觸摸浮雕會帶來好運,浮雕被摸得金光閃閃。(書上說,狗和騎士是忠誠的象徵,摸了可帶來好運或是重遊布拉格;而右邊女性和小孩的浮雕可別亂摸,這是求子的雕像,宜慎之)。 

   

聖約翰內波穆克雕像旁,一個小小的鑄鐵藝術圍欄,中間一塊青銅浮雕,是側躺閉眼的聖約翰,祂沉在伏爾塔瓦河中。浮雕下方有一金十字,十字架所在位置,就是聖約翰被投河溺死的地方。據說只要觸摸聖人雕像或十字架即可願望成真,並能重回布拉格。 ↓

 

❷ 聖母和聖伯爾納鐸的雕像 (Statues of Madonna and Saint Bernardo 1709年)。懷抱耶穌的聖母望著右下方的聖伯納,下方是天使舉著主教冠冕,左邊天使托著與耶穌受難相關的聖物。[聖伯爾納鐸,修道院院長,曾高舉教宗與聖母十字架,終止教會的分裂]。↓

 

➌  1657年豎立的第一座雕像:加爾瓦略山上的聖十字(The Crucifix and Calvary 1696年) 呈現耶穌受難景象。當時耶穌被釘在立於耶路撒冷郊區的加爾瓦烈山上的十字架。鍍金的希伯來文在雕塑周圍拼出「Holy,Holy,Holy God (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主)」的字樣;左為聖母瑪利亞,右為福音書作者聖約翰。 ↓

 

➍ 法蘭西斯 (St.Francis Xavier)

法蘭西斯 (1506-1552年),出生於西班牙,1552年至巴黎,遇到傳教士伊格內修斯 (Marius Loyola) 跟著他到巴勒斯坦傳教,並於1537年被授予聖職。法蘭西斯ㄧ生行跡遍及遠東地區如印度、馬來西亞、摩鹿加群島、新幾內亞,並使數千人受洗為基督教徒,1552年在他前往中國傳教之前過世,1622年被封為聖徒,並成為所有駐外傳教士的守護神。所以聖法蘭西斯的雕像周圍環繞著許多外國人,其中包括3名摩爾人、2名東方人,這也是在中歐唯一可見的東方人雕像。 

➎【聖維特雕像Statue of Vitus】

聖維特St. Vitus是信仰天主教的義大利西西里人,西元303年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壓制天主教的《戴克里先迫害》Diocletianic Persecution中殉道。聖維特是天主教裡專門保護人類免受疾病的《十四救難聖人》Fourteen Holy Helpers之一,是癲癇病人的主保聖人。

聖維特對波希米亞有特別的重要性,在布拉格城堡裡的「聖維特主教座堂」St. Vitus Cathedral 因為保有祂的聖骨而得名。

據説當時皇帝戴克里先把祂丟入一鍋熱油裡,但祂毫髮無傷。皇帝又把祂丟到一群野生獅子裡,而獅子卻很溫馴地躺在祂的脚邊,這也是這座雕像上在祂的脚邊有獅子環繞的典故。 ↓ ↓

 

13. 小城區橋塔 (Mala Strana Bridge Tower)

查理橋在小城區的橋塔有兩座,中間夾著一道拱門,南邊仿羅馬式的橋塔較低,建於12世紀,是查理大橋前身朱迪斯橋 (Judith Bridge) 的附屬橋塔;而北邊較高的哥德式橋塔,出自彼得·巴勒之手,樣式與舊城橋塔相同,兩岸互為呼應。(彼得·巴勒建築師同時設計了舊城區橋塔、查理大橋)。

穿過前方小城橋塔拱門,體力較佳者,一路往上可以爬到布拉格城堡 (路途有些距離),可以從城堡區另一側上來 (即 Malostranská 站) 會比較省力。 

 

查理大橋橋頭附近一間餐廳門口的「Bistro Bruncvík」是以布拉格傳說英雄布倫茨維克命名 (他的雕像立在查理大小旁的小堡壘處),牆上標注了多條年份線 (1754、1845、1890、1940以及2002),旁邊寫著捷克文 “Výška vody”-「水位高度」。這是歷史上布拉格伏爾塔瓦河 (Vltava)大洪水的水位標記,記錄了幾次著名的洪災高度。 

 

布拉格小城區 (Malá Strana) 

 ◆  1.坎帕島 (Kampa Island)

伏爾塔瓦河的沙洲與小區陸地之間有一條開鑿於12世紀的人工水道 (Čertovka, 又稱惡魔河),坎帕島悠閒美麗的景致被譽為「布拉格的小威尼斯」,是許多遊客和攝影師喜愛的拍攝地點。 

 

  

布拉格小城區另有3個知名景點,這裡也特別推薦一下

★ 2.約翰藍儂之牆 John Lennon Wall - 言論自由的象徵

“約翰藍儂之牆 “ 位於布拉格修道院大廣場,原本是醫院騎士團所有的一面普通牆壁。約翰藍儂於1980年12月8日在自家外面被槍殺後,成為很多捷克年輕人的和平主義英雄代表。他的樣子被人畫在法國大使館對面的一面隱蔽牆上,牆上有一看起來就像墓碑的壁龕。畫像旁還有藍儂風格的塗鴉和披頭四歌詞的片段。雖然過去捷克秘密警察不斷地把牆上的畫和字塗去,但總是很快有人再加上新的創作。後來便沒有人再度試圖禁止,更象徵了捷克青年渴盼的和平自由。藍儂牆就此成為布拉格的政治焦點,青年們在此發洩對於政體的憤怒。

這是一面捍衛言論自由,推動和平理念的街頭畫布,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過去藝術家與青年留下的痕跡。↓

 

 ◆  3.布拉格的佩特任山(Petřín Hill) 靠近布拉格城堡,緊鄰小城區 (Malá Strana)。高度約 327 公尺,是市區內一座很綠意盎然的山丘。而佩特任觀景塔(Petřín Lookout Tower):小巧版的「艾菲爾鐵塔」,登上去可以俯瞰整個布拉格。是布拉格市民和遊客最喜歡的休閒散步地點之一,春、夏季節尤其美麗。(不過想要居高臨下,俯瞰城景,要爬上299個台階的觀景塔,要有點體力才行;也可以選擇付費搭電梯,電梯可以帶你直達觀景平台,輕鬆登高,塔頂的美景絕對讓人大呼值得,可以輕易將小城區、城堡區、甚至舊城區的美景一網打盡。 ↓

  

  

  

 

4.  ◆ 捷克布拉格小城區的共產主義受難者紀念碑 (夜景) 

雕塑群紀念碑由雕塑家奧爾布拉姆·紹貝克(Olbram Zoubek)和建築師揚·克利梅什 (Jan Kerel) 及茲德涅克·赫爾策爾 (Zdeněk Hölzel) 共同創作,於2002年揭幕。

七個青銅人物站立在階梯上,呈現出逐漸腐蝕、破碎的狀態,以此來象徵共產主義統治下政治犯和受難者們所遭受的痛苦。第一個雕塑是完整的,而後面的雕塑則變得越來越殘缺。藉此反映共產主義對人性的摧殘。(照片由柏青提供)↓↓ 

 

~~~~~~~~~~~~~~~~~~~~~~~~~~~~~~~~~~~

㊃ 布拉格城堡區

布拉格城堡 (Prague Castle) 始建於9世紀,長久以來就是王室所在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老城堡群之一,更是一個匯集了千年歷史的建築群,總面積達45公頃,裡面容納多做宮殿、教堂、庭園及高塔。

  

 ◆ 馬提亞斯城門 建於1614年,連結第一中庭與第二中庭,是布拉格最早的巴洛克式建築,以哈布斯堡王朝馬提亞斯大帝為名。遊客從這裡開始入內參觀,內部有多個景點為聯票制。↓

  

 

 ◆ 第一庭院 金色大門是布拉格城堡的象徵

布拉格城堡位於山丘上,遊客必須徒步上山,路程約20分鐘。城堡大門兩側有衛兵站哨,中午12點配合軍樂隊演出的衛兵交接儀式相當隆重盛大,因為捷克作家卡夫卡經典名著《城堡》慕名前來觀看衛兵交接的觀光客相當多。

   

漂亮的聖約翰燈柱(Column of St. John of Nepomuk),位於布拉格城堡區的城堡廣場(Hradčanské náměstí)這是一座紀念雕塑的燈柱。底座四面浮雕,描繪了聖約翰·內波穆克(St. John of Nepomuk)生平中的四個場景,而燈柱頂部則是一座聖人的雕像。

城堡區廣場上的史瓦森堡宮 (Schwarzenbersky  palac),這是義大利建築師在16世紀中所建,外觀富含佛羅倫斯風格,外牆似乎是中央突出的立體石塊,但事實上那是利用石膏塗刮造成的視覺效果,牆面本身非常平坦。史瓦森堡宮自1945年起改為武器博物館,地下室還收藏各種種駭人刑具。 (下圖左側灰暗色建築) ↓

 

 ◆ 莫札特✕ 布拉格✕ 好萊塢

1984年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大陸譯《莫扎特傳》) 描述音樂神童阿瑪迪斯·莫扎特傳奇的一生,1985年獲得奧斯卡八項大獎。電影幾乎完在布拉格城堡和宮殿裡拍攝,而不是莫札特實際居住的維也納。史瓦森宮和主教宮,其他如城堡區 (Hradčany) 小城區 (Malá Strana) 的街道,都是電影中的場景。↓

  

 ◆ 城堡區右側白色建築是「主教宮」

布拉格城堡區的主教宮,是一棟美麗的白色巴洛克是建築,外觀裝飾著精緻的浮雕與鐵柱欄杆,是昔日主教的住所。主教宮比布拉格城堡中第一中庭的建築還高,以此象徵宗教權力遠超過政治權力。

主教宮現在是國家藝廊,2樓是參觀重點,可以看到不少16~18世紀大師級的作品,如哥雅、魯本斯、凡艾克、林布蘭、丁托列托等。不僅是欣賞繪畫之美的好去處,建築本身也值得一看。↓

 

◆ 第二庭院 - 中央的科爾水井 (Kohl’s Fountain) 及白色建築是聖十字禮拜堂,曾經是聖維特大教堂的寶藏室。

  

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內的「聖十字教堂」(Chapel of the Holy Cross,Kostel svatého Kříže),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小型教堂建於18世紀,由建築師 Anselmo Lurago 設計。教堂圓弧形的外壁上可以看到兩尊聖人雕像,並且屋頂有十字架裝飾。它主要用於皇室私人禮拜及展示布拉格聖物,平時只有特定時段才對外開放。 

 

這是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裡面的古井(Castle Well / Zámecká studna)。

這口井位於第二庭院(Second Courtyard),鑄鐵華蓋是17世紀晚期的巴洛克風格裝飾,造型非常精緻。因為井口比較深,後來加上這個華麗的鐵罩來保護。現在它是遊客經常停留拍照的地標之一。↓ ↓

 

布拉格城堡第二庭院(Second Courtyard)的柯赫噴泉(Kohl’s Fountain / Kolowrat Fountain)。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噴泉建於 1686年,由建築師(Francesco della Torre) 設計。

🔹 噴泉中央有多層雕塑,雕有神話人物和天使,造型華麗,水從上方逐層流下。↓ ↓ 

 

 ◆ 布拉格城堡第三庭院 (Third Courtyard) 看見標誌性的聖維特大教堂 (St. Vitus Cathedral)。高聳的哥德式尖塔是布拉格最著名的地標之一。這個庭院是城堡中最主要的區域,周圍環繞著舊皇宮、聖喬治教堂等重要建築。

   

 


★ 舊皇宮 昔日波希米亞皇室的府邸

舊皇宮 (Starý královský palác/Old Royal Palace),位於聖維特大教堂東側,現仍完整保留著中古世紀的風貌,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1世紀,原為波蘭國王 Wladislaw 所建,當時作為皇宮正殿之用,查理四世曾經大幅修建這個區域。

舊皇宮中最大的賣點是維拉迪斯拉夫大廳 (Vladislav Hall),這個歷時16年才完成的大廳,擁有非常美麗的肋骨狀拱頂,挑高的頂棚和寬敞的空間 (長62公尺、寬16公尺),自古以來就是舉行國家重大活動的場地。從昔日的騎士箭擊表演到今日遴選總統,維拉提斯拉夫大廳向來都是不二之選。

  

入口左側空間稱「綠色房間」,現在是販賣紀念品的商店。

鮮艷綠色物體是舊皇宮內的一個大型瓷磚暖爐。這種暖爐在捷克語中稱為 kachlová kamna,是中歐城堡和富裕家庭中常見的取暖設施。它們不僅是裝飾品,更是高效的供暖工具。↓

 

1993年布拉格再度成為捷克首都,捷克共和國的國徽有「真理,勝利」式樣及波希米亞 (左上,右下), 摩拉維亞 (右上) 和西里西亞 (左下) 的徽記。

  

另一個參觀重點是議會廳,亦為引爆新舊教三十年宗教戰爭的地方,牆上圖片為第二次拋窗事件 (The Second Defenestration of Prague)。

起因於1618年時哈布斯堡王朝指派的波希米亞統治者斐迪南二世 (Ferdinand II) 限制新教在波希米亞的活動,導致當地貴族與百姓不滿,在舊皇宮與斐迪南二世使者談判破裂時將使者擲出窗外。這事件可算是三十年戰爭 (1618–1648年) 的導火線。 

◆ 二次拋窗事件的報導,遊客們拍攝當時現場拋擲使者的窗戶↓

  

   

天花板的哥德式網狀拱頂、牆上的「W」代表瓦拉迪斯拉夫二世國王的標記,以及波希米亞王國的獅子徽章。↓

 

議會廳有許多早期國事紀錄及各貴族家徽圖像

 

 

  

波希米亞國王查理四世的純金皇冠、金球與權杖 

 

 

★ 布拉格城堡區的黃金巷 (Zlatá ulička) - 尋找卡夫卡22號故居

這條狹窄的鵝卵石小巷兩旁是色彩繽紛的小房子,建於16世紀,原本是為了安置城堡衛兵,後來因聚集不少為國王煉金的術士,因此得名「黃金巷」。

 

布拉格城堡中最生氣蓬勃的地方就是黃金巷,在這一條兩側擠滿低矮房屋的巷弄中,旅客絡繹不絕的穿梭,除了一棟棟繽紛的小屋洋溢著童話般的夢幻色彩,更因為坐落其中的商家販售充滿特色不同種類的紀念品和手工藝品。

外牆漆上藍綠色調的小屋,是旅客最熱門的留影地點,這是捷克著名作家「卡夫卡」曾居住過的22號,目前是一家小巧可愛的書店,當然也販售卡夫卡的作品集。↓

 

 

  

◎ 捷克大文豪卡夫卡

卡夫卡與布拉格的關係非常密切,他的生平足跡滿佈布拉格,終其一生,都住在布拉格:成長於猶太區,他臥室的窗戶可以眺望著提恩大教堂,從新城區的瓦茨拉夫廣場展開不快樂的上班族生涯;在城堡區的黃金巷裡,努力地創作。這座城市以其獨特的養分滋補、孕育了卡夫卡,他的讀者在百年之後,還可以踩著布拉格的石板地,搜尋到讓作家茫然孤絕的相同氣息。

卡夫卡顛覆了當時以俄國作家為首的寫實風格,他的小說呈現一個怪誕、疏離、灰暗的世界,主人翁被困在沒有出路、沒有結局、沒有真理的環境,可能是他的作品過於虛幻,加上聲名大噪於死後,以致於他的身世背景、成長環境格外引人好奇,猶太區的封閉世界、個性凶暴的父親都一再被分析解讀;深入布拉格變成認識卡夫卡的門徑,布拉格似乎就這樣與卡夫卡再也牽扯不清了。 

 

★ 聖維特大教堂(Katedrála svatého Víta/St. Vitus Cathedral) 歷經七百年才完工的教堂 

 

聖維特大教堂,這座地標性的教堂蓋了將近700年,是捷克布拉格最大的教堂,也是布拉格城堡內的核心建築之一。歷代皇帝舉行加冕典禮的場所,許多王室成員與聖人溫塞斯拉斯 (波希米亞守護聖人、聖瓦茨拉夫) 亦安葬於此。

教堂建於1344年,由法國建築師馮·阿拉斯 (Matthiasvon Arras) 開始興建,在他建造的8年內蓋了8座禮拜堂 和繼任的彼得·巴勒 (Petr Parler,則負責最重要的祭壇)。最終在1929年完工,它承載著捷克的宗教、文化與政治歷史,有「建築之寶」的美譽。

聖維特大教堂主要為哥德式建築,同時融合了巴洛克等後期元素。教堂精緻、壯觀,牆面結構雕工繁複,更有尖拱和華美的室內裝飾。塔頂有文藝復興式樣的大鐘,鐘樓是俯瞰布拉格市景最美的地方。

布拉格城堡的第三中庭,首先映入眼內的是聖維塔大教堂哥德式雙塔與大門,門上的細部有許多的聖人及怪獸的砂岩浮雕,這是一扇非常精緻的門面。

  

金色大門與金色之窗,門上有馬賽克鑲嵌的「最後的審判」

   

教堂最著名的景觀包括壯麗的彩繪玻璃窗、聖瓦茨拉夫禮拜堂,以及高達96公尺的主塔皆為其標誌性特色。 

  

教堂內的玻璃花窗都是20世紀最新作品,而走進大教堂入口,左側色彩鮮麗的彩繪玻璃是捷克藝術家慕夏的作品,也是最受遊客歡迎的地方。  ↓

 

  

三位一體的玻璃花窗

祭壇上方這三幅玻璃花窗是描繪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圖像。

 

巍然高聳的聖維塔大教堂

 

聖維特大教堂不僅是宗教聖地,也是布拉格城堡和整個捷克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下方「拱形迴廊」是哥德式建築的特色之一,比圓柱構造節省空間。

  

聖約翰內波穆克之墓

繞過聖壇後方純銀打造、裝飾華麗的是聖約翰內波穆克的銀色墓柩,他是捷克守護聖人中最有名的一位,他是歷史上的宗教改革者,最後投湖殉教。(查理大橋上有他五星光環的雕像)。聖壇右側為1564年逝世國王斐迪南ㄧ世 (Ferdinand I) 的陵寢。

  

  

  

聖瓦茨拉夫禮拜堂 (聖溫塞斯拉斯禮拜堂) 禮拜堂中的哥德式壁畫描繪聖經和聖者生平故事。圖畫間點綴著磨光的寶石拼成的圖案,並飾以金彩,每一件文物都是藝術品。呈現金碧輝煌的色彩,壁畫至聖禮尖塔也都是金彩裝飾。

    

  

 

這是「布拉格全景木雕浮雕」(Prague Panorama Relief),展現17 世紀左右布拉格的景象,包括查理大橋 (Charles Bridge)、伏爾塔瓦河兩岸的城區,及布拉格城堡區。 ↓

 

天花板的哥德式網狀拱頂、牆上的「W」代表瓦拉迪斯拉夫二世國王的標記,以及波希米亞王國的獅子徽章。↓ 

  

  

  

✽ 哥德式 Gothic 建築的特徵

布拉格哥德式建築最大的推手是查理四世,他在位期間下令修築了聖維塔教堂、火藥塔、提恩教堂、查理大橋、舊市政廳、新城市政廳等著名的建築。

「哥德式建築」強調的是垂直的地景,建築師利用無數的尖塔、尖拱形的窗戶、拱門、拱廊形成垂直的、輕巧的、向上飛昇的效果。加上13世紀威尼斯發明的彩繪玻璃被運用在建築中,形成一種更神性的氛圍,宗教力量在此展露得淋漓盡致。從此布拉格又多了「百塔之都」的美稱。

  

聖維特大教堂後方的飛扶壁  

細長的哥德式飛扶壁環繞在教堂中殿兩側,用來支撐高聳的教堂拱頂。這些飛扶壁如同教堂其他部分一樣,裝飾得非常華麗。

 

 ★ 聖喬治教堂 - 昔日波希米亞皇室府邸

這是布拉格城堡區內現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以其獨特的紅磚立面雙塔而聞名,位於聖維塔大教堂後方,歷史和聖維特大教堂相當,最初同樣落成於10世紀,它是捷克保存最好的仿羅馬式建築,但因多次破壞與重建,其巴洛克式立面為17世紀增建的部分。

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期間,聖喬治教堂也是表演場地之一,它的音響效果據說是城中所有教堂之冠。 

 

  

 ◆ 聖喬治女修道院是波希米亞第一個女修道院,曾經在18世紀被拆除改建為軍營,現在為國家藝廊,收藏14~17世紀捷克的藝術作品。 ↓

 

謝謝亭萱、禹漢、柏青提供「布拉格城堡區」的照片。

~~~~~~~~~~~~~~~~~~~~~~~~~~~~~~~~~~~

✽ ㊄ 電影中的捷克之美:布拉格是世界級電影之都​

  

  

跟著電影遊東歐,走入劇情中的精彩場景,參觀藝術建築、欣賞自然美景,宛如自己也成為主角。一起來看看這些經典劇照,你可以猜得出來這是在布拉格的那些地方嗎?

 

知名的電影有:「凡赫辛」、「不可能的任務1&4」、改編自普立茲文學獎小說的「魔幻至尊」、「騙行無阻」、「麻雀變王妃」、「神鬼認證」、「辛德勒的名單」、「007-皇家夜總會」「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和衣櫃」、「總統千金歐遊記」、「王者之心」、「阿瑪迪斯(莫扎特傳)」等等,無數好萊塢大片都會到這裡取景,連國家地理頻道影集,也是在布拉格拍攝的。

新聞報導:周董(周杰倫)和昆凌浪漫婚紗照,是在布拉格取景拍攝;而鴻海郭台銘更斥資10億買下捷克的百年古堡,歡慶結婚14週年。

看到這裡,頓時覺得身為小市民的我,有機會能來布拉格渡假旅遊,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

㊅ 逛街行程

中德旅行社安排「布拉格輕軌體驗」,領隊馬丁購票帶我們搭車逛街。  

   

中德旅行社陳老闆賢伉儷;我和小蘇;我座位後方是81歲林銀姊,東歐之旅林銀姊像是旅行團裡的活力指標,無論是登觀景台或崎嶇山路,她總是身手矯健地一馬當先,毫無疲態。還常常鼓勵我這個落後的團員,她用行動證明了年齡只是個數字,我發自內心敬佩姊姊的精神與體魄。

俞伸告訴我,林銀姑姑平常四處健走,天氣晴朗的早晨,會騎 ubike 繞行淡水海岸線,真的超強!

  

老城區各式各樣的路面電車  

 

 

布拉格城堡 (Prague Castle) 遠景。主體建築中央最高處是著名的聖維特主教座堂 (St. Vitus Cathedral),周圍是布拉格城堡的其他建築群。前方有電車軌道和人行道,這是布拉格最經典且著名的景色之一。 

◆ 值得一提的是,捷克愛樂交響樂團的大本營也在此區,那就是華麗的魯道夫音樂廳 (Rudolfinum),這裡是布拉格音樂節的主要表演場所。

前方雕像是捷克作曲家 安東寧·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他擔任愛樂樂團的指揮。 ↓

 

音樂廳前宏偉細致的雕像與音樂會宣傳展示板 ↓

 

 ◆ 布拉格的國家技術博物館 (Národní technické muzeum),以其豐富的技術、運輸和工業歷史收藏而聞名。 ↓

 ◆ 這棟建築是布拉格的新國家博物館(Novou budovu Národního muzea)。

建築原先是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議會大樓,建於 1970 年代,現在成為國家博物館的另一個展覽館。以獨特的粗獷主義 (Brutalism) 建築風格而聞名,它的外觀以大型混凝土與玻璃元素為主,幾何線條鮮明,外形非常現代,與布拉格的歷史風貌形成鮮明對比。雖然這種風格曾經引起爭議,如今是布拉格現代建築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

 

 ◆ 布拉格的萊特納公園 (Letná Park),是布拉格很受歡迎的休閒場所,公園內有兩座抽象雕塑的裝置藝術作品。 ↓

 

◆ 獅子、太陽與小提琴 - 布拉格古老門牌符號揭秘↓

涅魯達瓦街Nerudova Ulice,這條街名的由來,是為了紀念19世紀捷克傑出的文人代表涅魯達瓦,他曾在這裡居住、寫作,1878年發表他最著名的作品《小城故事》,書中著墨最多的就是涅魯達瓦出生地 “布拉格小城”。

 

漫步在這條蜿蜒街道上,遊客經常注意到數十棟建築上裝飾各種門牌符號,例如金酒杯、小提琴與梅杜莎 (高貴的蛇髮女妖,一般代表奢華時尚的品牌) 、紅獅子 (是一間兼營小旅館的老字號餐廳,食物便宜又美味)等,這約70個符號乘載著數百年的歷史,曾是幫助16世紀的郵差與民眾尋找地址的重要依據。

據研究,這些門牌符號往往反映屋主的姓名、職業、行會與人生志向等。當時人們習慣用門牌符號來稱呼房屋。

  

 ◆ 涅魯達瓦街- 沿路欣賞建築的家徽。很多房子都成了餐廳或咖啡廳、酒吧,可以入內參觀,也可以一邊欣賞標誌、一邊散步。

  

名氣比較響亮的是 “雙太陽之家”、”三把小提琴之家”、”金馬蹄之家"。↓

「兩個太陽之家」最為有名,因為19世紀的作家兼新聞記者涅魯達瓦曾經在這裡住了30年,寫下了「小城區物語」,在兩個太陽圖案左上方,還有他的生平碑誌和雕像。「三把提琴之家」 這個房子曾是好幾代製琴師的家。「金馬蹄之家」描繪聖瓦茨拉夫 (St. Wenceslas) 騎白馬,白馬穿戴著漂亮的小型金馬蹄,人們喜歡用金馬蹄作為保護與幸運的象徵。(部分資料源自中央社新聞)。

 

 ◆ 這是布拉格舊城區的 克萊門特學院 (Clam-Gallasův palác / Clam-Gallas Palace),位於舊城區街上。(可以遙想卡夫卡當年在此求學的景象)

入口兩側有四尊壯碩雕像,建於18世紀,是布拉格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宮殿之一,由著名建築師 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 設計。這裡曾是貴族府邸,後來用於音樂會、舞會和文化活動,莫札特與貝多芬都曾在這裡演出。正門上方還掛著紅色的展覽旗幟。 ↓

 

 ◆ 捷克國家圖書館 (Národní knihovna České republiky),它位於布拉格的克萊門特學院 (Klementinum) 建築群內。克萊門特學院是一座宏偉的巴洛克式建築群,位於舊城區,緊鄰查理大橋,是布拉格最重要的歷史建築之一。 ↓

 

綠色圓頂的建築是聖薩爾瓦多教堂,接近查理大橋舊城橋塔附近。這座教堂以其巴洛克建築風格和美麗的圓頂而聞名。 ↓

 

布拉格老城廣場漫步

 

      

  

 

 

   

 ◆ 布拉格老城區的著名傳統玩具店「České Hračky 'U Zlatého lva'」直譯為 [金獅下的捷克玩具店」。店內活動木偶(Marionettes) 和捷克傳統木製玩具(České Hračky)及各類童話般的手工藝品,都是手工繪製,非常具有特色。

捷克以其精美的木製玩具和木偶劇藝術聞名於世。布拉格自中世紀以來,一直是歐洲乃至世界木偶劇的重鎮。對於遊客來說,這類商店充滿復古風情,是體驗捷克本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布拉格老城區歷史街區的標誌性景點之一。 ↓

 

 ◆ 這是立體派 (Cubism) 建築的傑作- 黑色聖母之家 (屋頂被我拍不見了)!從網路下載了一張正面「黑色聖母之家 - 立體派建築) ↓

  

  

  

 ◆ 查理街 (Charles Street)- 可逛可看的藝術街道。3號金井之屋 (The house at the Golden Well),是典型的文藝復興式民宅,立面上巴洛克風格的雕刻裝飾約1700百年時才增添的,主要敘述聖人及守護神對抗瘟疫的神話故事。(如下圖的鵝黃色建築)。↓

 

 ◆ 菠丹妮 Botanicus 以各式各樣的天然植物、水果製造的香皂按摩油,洗髮精,香料,健康茶等商品為主,是布拉格最大的天然植物製品連鎖店,台灣也有分店,但同樣的產品,在捷克可能1/3的價格就可以買到,超級划算!

   

 ◆ 布拉格 Koh-i-noor Hardtmuth 鉛筆專賣店

這家店歷史悠久,以生產高品質的鉛筆和美術用品聞名。店門口獨特的鐵藝椅子及插滿鉛筆像刺蝟一樣的裝置藝術,在在顯示了這家店的特色。

  

  

 

  

布拉格城市路邊,隨時可見鮮豔亮麗的名車與古董車。

  

  

 ◆ 捷克的巴黎大街 - 這是布拉格最時尚、最頂級的一條購物大街,就像是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一樣,聚集了各種精品、名牌,絕對是讓敗家男女大傷荷包的地方。↓

 

我們和金鳳進了時尚的FENDI精品店,幫朋友找到型號ㄧ樣的太陽眼鏡。

在精品店的廁所裡大開眼界,廁所間使用的擦手紙竟然是粉紅、淺褐色漂亮的純棉質布巾,擦完直接丟棄垃圾桶。難得進了品牌名店,總算見識一下有錢人的任性與闊氣!

捷克布拉格街區現做現賣的糖果商店 

 

◆ 捷克煙囪捲

煙囪捲是捷克布拉格必吃的特色點心,在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專賣煙囪捲的店家。 

   

Trdelník是什麼? 俗稱「煙囪捲」,近年來成為布拉格街頭常見的「捷克特色」甜點,但其實這道甜點並非起源於捷克,而是來自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地區。

店家將麵團纏繞到木棒或是金屬棒上,形成一個空心管狀,在木炭或是烤爐上旋轉烤製。在布拉格最特別的是許多店家會在內層中塗上巧克力、或在中間加上霜淇淋,為它增添吸引力。 

 

最後兩夜入住新城區瓦茨拉夫廣場旁五星飯店  Ambassador Prague (5 ★),興建完工於1920年。

 

從入住的飯店,遠拍瓦茨拉夫廣場的國家博物館 [瓦茨拉夫,是波希米亞第一代國王之名]。↓

 

飯店前的街道上有一輛嚴重燒燬、鏽蝕的報廢車,猜猜看車子的來歷⋯ 

 

這是一輛展示於布拉格街頭的燒毀車輛,車體燒焦鏽爛,幾乎只剩下金屬骨架。後方展示盤上有說明文字:這是「反戰藝術裝置」,為烏克蘭戰爭中的民用汽車被俄軍焚毀,讓圍觀的路人親眼看到戰爭的痕跡,提供民眾對戰爭現實的覺知與支持烏克蘭。 ↓

 

飯店附近有間大超市,磊哥買到了東歐雞肉湯麵的麵條;我買到了一把花色獨特的雨傘 (回家後意外發現不是大陸製,而是捷克製,非常好用)。↓

  

購物最大收穫是 “ECCO” 休閒健走鞋,顏色漂亮又好穿,價格約是台灣的1/3,真是太實惠了!

 

離開布拉格前夕的夜景,團員相聚最後一夜的中餐。 

 

  

前往機場途中,車上搶拍了布拉格景點照片。

 ◆ 國家博物館  是新城區的地標,建於1890年,以新文藝復興宏偉姿態傲視整個瓦茨拉夫廣場。內部主要收藏的是捷克古代歷史文物。 ↓

 

 ◆ 新城市政廳 (Novomestska  radnice)  建築包括哥德式晚期風格的鐘塔,一旁的房舍在16世紀改修成文藝復興式風格,正面牆上方連接屋頂的三面三角形的山牆是最具特色的表現。 ↓

   

 ◆ 這幅大型壁畫是美國街頭藝術家 (Shepard Fairey)的作品,他也是以「OBEY」系列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HOPE」海報聞名。壁畫的主題是「意識是變革的種子」(AWARENESS IS THE SEED OF CHANGE),通常被視為與人權和社會正義議題相關。它座落在布拉格Letná區的Milada Horáková 街上,是當地著名的地標和街頭藝術景點之一。↓

 

結束12天東歐之旅,回家了! 

  

  

 

旅程總有結束的一天,感謝一路相伴的朋友們,這些美好的相遇,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期待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能再次相見,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能延續這份珍貴的緣分。 

✺ ㊆ 結語:十二天的東歐之旅,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與以往去過的西歐、南歐、北歐風情截然不同,它沒有巴黎的時尚、羅馬的古老、芬蘭的簡約純粹,卻以一種獨特的滄桑與寧靜,深深觸動我的內心。

在布達佩斯,我感受東歐特有的華麗與哀愁;佇立在斯皮什基城堡的斷垣殘壁間,彷彿聽見了歷史的低語,見證了歲月的滄桑。從波蘭地底的鹽礦教堂,到捷克被風蝕的砂岩迷宮,淬鍊而生的壯麗藝術,在在展現出生命的韌性與創造力的讚嘆。最終,在捷克布拉格的鵝卵石街道上,我漫步在被列為世界遺產的舊城區,彷彿就踩在歷史的脈動上···。

從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到捷克,我穿越了古老城鎮、壯麗城堡與自然奇景,每個地點都像是一本書,讓我沉浸其中,細細品味。這趟旅程,彷彿感覺獲得了生命中獨一無二的禮物。它讓我更加熱愛這個世界,也更加期待下一次的遠行。 

 

~~~~~~~~~~~~~~~~~~~~~~~~~~~~~~~~~~~

 ◆ 附註:感謝中德旅行社安排的12天東歐之行,最後一天的行程是布拉格舊城區,查理大橋和伏爾塔瓦河遊船自助餐及布拉格輕軌體驗,加上半日的自由活動,非常悠閒自在。

學生提供了小城區、城堡區的照片給我,為了將來可能再訪布拉格,便將布拉格全景做了完整呈現,對前往布拉格自助的朋友們應該也會有所幫助。 

🔹 布拉格夜景 (華航機師Ben拍攝分享)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萍老師 的頭像
尹萍老師

尹萍老師說說~畫

尹萍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